跳到主要內容

涼水井:汲井.追憶

        當走入這些舊區古村時,你不難發現被封閉的古井。水井是古時澳門重要的水源,在澳門自來水公司成立前,一直是澳門大眾主要的食水來源。隨著自來水的飲用增加,以及水源的污染,很多水井早已停用,只有極少數的水井尚可使用,包括亞婆井(Lilau)和涼水井等。

涼水井,位於涼水街口附近,是昔日涼水井村重要的遺跡。
        從鏡湖醫院門診對面拾級而下,便到達涼水街口(Rua dos Curtidores)。街口有一座舊式民房,在民房旁邊會發現一處水井——涼水井。涼水井的井口非常特別,以花崗石砌成方形,與一般圓形井口不同。對於製作者是否別有用心,或是純粹偶然,這點有待考究,但這種特別「設計」成為涼水井獨一無二的特徵。
        涼水井,與亞婆井一樣,有著相當悠久的歷史。昔日有數十戶人家聚居於此,形成位於新橋村與沙梨頭村之間的小村,名為「涼水井村」。涼水井村除了涼水井外,還有另外一處水井,名為「鯉魚井」,兩者皆為炮台山山泉的地下水。據說鯉魚井為小井,因水質優良而十分適合泡茶,但依然不及大井清涼,所以大井名為「涼水井」。一村二井,井旁築起小屋,村民依靠耕作,汲取井水為生,生活十分優柔自在。
吳歷,又名吳漁山,為其中一名「清初六大家」,曾來澳修學並暫居涼水井村。
涼水井村也曾經有名人暫居。清代山水畫家吳歷(又名吳漁山),為「清初六大家」之一,中年時信奉天主教。他於50歲時(1681年,即康熙二十年)跟隨耶穌會士柏應理(Philippe Couplet)赴澳。在進入聖保祿神學院(St. Paul’s College)前,吳歷在涼水井村暫住,直到學院批准之。其後,他經過修習後以司鐸的身份返回內地傳教。吳歷在澳門學習期間,寫下不少詩句,如《三巴集》及《澳中雜詠》,提及澳門開埠初期的面貌和人文風情。
澳葡政府在1863年(同治二年)連佔新橋、沙梨頭等村落後,涼水井村也同屬政府管轄下。不久政府便對村內徵稅、設門牌及開闢馬路,在1869年(同治八年)左右闢建涼水街、大井巷(Travessa dos Poços)等。抗戰時期,嶺南派名畫師高劍父在澳時,也試圖尋覓大師足跡。可惜,經過歲月摧殘,涼水井村早已消聲匿跡,只餘下方井待人尋味……
井底之「龜」……
         寂靜的涼水井曾經發生兩宗命案:第一宗命案早已無從考究;但第二宗發生在二十年前(1990年代左右),一名患病的老婦投井身亡,政府因而涼水井旁劃上告示, 用鐵枝框著井口,以防有人再次投井輕生。經過二十多年的洗淨,悲劇早而被人遺忘。看著涼水井,井水依然十分清澈,大家不妨嘗嘗井水是否一如傳聞中那樣清甜可口。筆者曾聽聞,夏天時有人會在井旁洗澡;而一隻小龜也在井內生活,與世隔絕地暢游……




(完)




參考資料:
  • 王文達(1999)。《澳門掌故》。澳門:中華教育會《澳門教育》出版社。
  • 澳門鄉土教育資料庫(2012年2月14日)。《涼水井  Rua dos Curtidores》。摘錄自: http://www.history.mo/a/article/Macaohistoricstreets/2012/0214/52.html
  • 林發欽與呂志鵬(2008)。《澳門鄉土茶事》。澳門:澳門民政總署文化康體部。
  • 何瑪麗(2010年11月9日)。《澳門有眼「涼水井」》。《九鼎》,第37期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新中央酒店:澳門首座摩登酒店(上)

時至今天,新中央酒店依然是新馬路的地標之一,它曾經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。         前陣子,筆者與朋友經過新馬路時,一時好奇走進新中央酒店,向前枱接待員詢問房價。然後,她朗朗上口地說:「窗口打唔開,電視睇唔倒,Wifi唔使諗,你哋係唔係要Book房?」聽到這樣的介紹,不禁讓人感慨這家近百年的酒店,今天竟淪落這種慘況。曾幾何時,新中央酒店是澳門最豪華的酒店,更是第二代賭業王國的首都,它見證澳門上世紀賭權的變化。

人食人?亂葬崗?澳門猛鬼恐怖實錄

        盂蘭節快到,鬼門關大開。相傳在農曆七月時間,孤魂野鬼會四處在人間找食,而陰森恐佈的地方更是鬼魂集結的地方。有些人不小心踏入這些地方,可能會撞邪見鬼、招惹不測 ……

新中央酒店:澳門首座摩登酒店(下)

1940年代的中央酒店圖則,原樓高六層的酒店加建為十一層高。 (圖片來源:《城市經緯:新馬路及其周邊街道特展圖錄》) (承上文)         1940年,位於內港十六號碼頭對面的國際酒店正式落成。九層的樓高讓它打破中央酒店保持多年全澳最高建築的紀錄,而酒店的奢華也毫不遜色於後者。顯然地,國際酒店是中央酒店所面臨的最大競爭對手,對當時堪稱「賭王」的傅老榕和高可寧而言,豈能容忍這樣的挑戰!他們聘用香港頂尖的工程師,計劃對酒店進行加建。結果,他們提出一個相當大膽而瘋狂的方案——在中央酒店頂層加建五層,使建築達到十一層樓高,重奪最高建築的寶座。